- 
		外江宽浅、内江深窄,鱼嘴把六成清水送进成都,却把八成泥沙甩给外江,宝瓶口再卡脖子,飞沙堰泄洪排沙——这套两千年前的“流量密码”,今天还在替我们挡灾。
 古人没卫星、没电脑,却算得出四六分水、二八排沙,靠的就是现场量水尺和年年修堰的账本。
 现在有了智能探头、远程闸门,数据秒回,可有的管理处还在用老法子调水,怕的是动了谁的奶酪。
 外江越来越浅,内江越来越深,一旦,宝瓶口就喘不过气,飞沙堰一淤,成都平原直接泡在水里。
 老系统想活下去,就得把实时水位、泥沙浓度公开上网,让沿线的村、镇、厂都能看见,谁多抽一滴、谁乱排一口,屏幕上一目了然。
 不公开,就只能年年掏沙、年年抢险,钱砸进水里听不见响。
 两千年前的智慧不是文物,是活账本。
 我们到底想让它继续保命,还是让它变成收费景点?举报
 
 